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贝搏体育客户端官方下载 > 新闻动态 > 新四军第一师的旅参谋长,45岁在“三反”期间受诬陷,48岁授少将_张震东_革命_部队
新四军第一师的旅参谋长,45岁在“三反”期间受诬陷,48岁授少将_张震东_革命_部队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3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72

1907年,张震东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。童年时期,生活的重压便早早地落在了他稚嫩的肩上,为了替家里分担生计,他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牛,过着饥一顿饱一顿、衣不蔽体的艰辛日子。然而,正是这样的苦难磨砺,塑造了他坚韧的品格。

1926年,当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,全国革命形势如火如荼,革命的春风也吹拂到了安徽六安这片土地。张震东深受感召,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农民协会中,并被推选为村农民协会的主席,从此走上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革命道路。一位出身贫苦的放牛娃,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,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将领,并经历那段特殊的岁月呢?

1926年,全国革命形势如火如荼。北伐军挥师南下,革命口号响彻城乡。六安的田埂上,也有人在议论外面的大事。年仅十九岁的张震东深受触动,他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,并很快被推举为村里的农会主席。从此,他把脚步迈向了另一条路。

展开剩余75%

1927年,大革命失败,白色恐怖蔓延到乡间。有人被捕,有人失踪,也有人被逼放弃理想。可张震东没有退缩,他选择留在家乡,从事秘密联络与组织工作。在一次秘密会议上,他悄声对同伴说:“我们不能散,散了就什么都没了。”

1928年,党组织将张震东派往黄安(今湖北红安)学习军事和政治。也是在这里,他第一次接触红军,并坚定了信念:只有武装才能保护百姓。从此,他脱下农家的短褂,穿上了灰布军装。

1929年10月,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这一年,他回到家乡,继续发展游击队,筹粮、送情报、策反地方武装,险象环生。在土墙房里,他和战友们用小油灯研究地图,筹划行动,也常常听到外面狗吠声骤起,紧张得手心冒汗。

随着队伍不断壮大,张震东先后担任黄安独立团班长、黄安独立师连长,后又升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营长。他多次参加鄂豫皖根据地的反“围剿”。1932年10月,红四方面军主力决定战略转移,张震东被留下来,策应主力突围。他带着部队在夜色中穿行于山岭间,耳边常传来敌哨兵的对话声。

1933年后,他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副团长,后又任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副师长。他见证了根据地几度易手,也见证了红军的重建。1934年11月,张震东随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。风雪、饥饿、埋伏,每一步都考验着意志。1935年9月,部队到达陕北,他终于松了口气。

在陕北,张震东编入红十五军团,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,巩固陕北根据地。此后,他还进入红军大学深造,第一次系统学习革命理论与军事知识。夜晚的窑洞里,他伏案读书,窗外是戈壁的寒风。
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民族危亡,张震东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,被调往江西,担任新四军江西抗日支队副支队长。1938年,又调任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副参谋长,随部挺进皖南。

在皖南,他带领部队修筑掩体,侦察敌情,夜袭据点。硝烟中,他声音嘶哑地喊着命令,身边战士倒下,他只是紧咬牙关,继续指挥。皖南事变后,他转战苏南,又调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参谋长。面对日军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,他带领部队灵活周旋,保卫苏中根据地。

1945年抗战胜利后,新的战事又起。张震东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,先后参加苏中七战七捷、枣庄战役、莱芜战役、淮海战役等。战火连绵,他经常夜里不眠,趴在地图前研究敌情,只为减少士兵伤亡。

1949年,新中国成立,张震东调任苏北军区司令员。可和平到来后,他并未真正轻松。1952年“三反”运动中,45岁的他遭到诬陷与迫害。会议室里,他被人当众指责,但他始终保持平静,只说:“我问心无愧。”

1954年,他调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。1955年,48岁的张震东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开国少将。那天,胸前挂上勋章,他只是轻轻摩挲了一下,低声对身边人说:“是战友们换来的。”

1966年开始的动荡中,张震东再受冲击。但他没有屈服,依旧设法保护老部下与普通干部。他常说:“人不能只顾自己。”多年后,被保护的人回忆:“他那时一句话都少说,但只要他站出来,就有人保住了。”

1981年,组织为“三反”期间对他的不公正处理正式平反,恢复一切名誉。那天,他沉默了很久,只说了一句:“总算对得起战友们了。”

晚年的张震东生活在南京,喜欢独坐院中,看夕阳落在旧军装上。1984年因病去世,享年77岁。

发布于:广东省